光有爱还不够:如何跟敏感小孩相处

时间:2023-12-3    作者:大策观察    分类: 转载


微信截图_20230423105736.png

写在前面

“敏感”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征,高敏感的孩子通常能够更完整细致地处理外部信息,感受力更强,这是他们的优点;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,从而变得不知所措。

到底该如何跟高敏感的小孩相处呢?相比不敏感的父母,敏感的父母是不是更容易和高敏感小孩相处呢?身为父母,我们该注意哪些相处细节呢?在今天的文章中来寻找答案吧~

 周二

思维 💡

全文共4582字,阅读时间12分钟

你家里是不是有这样难养的小孩:

他们对什么都非常敏感:同样一件事,别的孩子根本不在意,他们却会哭个不停;害怕老师批评,而事实上老师根本没批评过他们;非常害怕失败,一输就哭;不敢跟比自己力气大的孩子玩,甚至会躲开;非常需要大人关注,如果叫妈妈没有回应,就马上崩溃。

 

跟这样的孩子在一起,父母也活得特别辛苦:每天就像踩雷,说话得特别谨慎,还得注意表情管理,否则一不小心就要经历一场“亲子大战”。拥有这些特点的孩子,我们称“高敏感”小孩。“敏感”其实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征,高敏感的孩子通常能够更完整细致地处理外部信息,感受力更强,这是他们的优点;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,从而变得不知所措

到底该如何跟高敏感的小孩相处呢?相比不敏感的父母,敏感的父母是不是更容易和高敏感小孩相处呢?身为父母,我们该注意哪些相处细节呢?

害怕老师批评

王宝在幼儿园非常乖,从上幼儿园以来,我们从没接到过老师或者同学家长投诉。但就是这样一个乖宝宝,非常怕老师,其中有特别奇葩的一点:非常怕老师批评别的小朋友。一旦看到老师批评别的小朋友,就立马变得特别配合。但是,放学回家,就崩溃,各种作,嚷嚷着不要上幼儿园。

我问她:老师批评过你吗?她摇摇头。我说:那你怕什么呢?她说:反正就是怕。我不想上幼儿园,老师太凶了。我说:老师又不批评你,你怕什么呢?她不吭声。

 

为什么父母这样的回应并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呢?那是因为我们过于理性,忽略了高敏感小孩对“批评”这件事的内心感受:这个老师总批评人,看起来挺恐怖的,万一我做错了事他批评我怎么办?我好害怕。

与一般小孩相比,高敏感的孩子对周围的刺激信息过度吸收,他们又无法客观、正确的解读这些信息,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牵连感和预期的恐惧。

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:新来个说话咄咄逼人的领导,你虽然没有跟他正面交锋,但是已经感受到来自他的压力,你会想象这个领导批评人的样子多可怕。但成人的理智会告诉你:我一方面要把工作做好尽量少出错,另一方面我要想好如果出错该如何和领导沟通和补救。当你做好这样的心理建设后,预期的恐惧就会减少,压力也会更小。

通过这样的感同身受,我们会发现,高敏感的孩子感到害怕是正常的,因为他还无法像成年人那样理性思考。而这里,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,不要觉得孩子不正常,不要认为为什么大多数人适应你不能适应。他只是过度解读了外部信息,这种适应困难,并不是孩子故意给家长出难题,而是他们敏感的这个先天气质和环境相作用所引发的后果。

在接纳孩子之后,我们就要去想想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这件事。要想消除孩子对老师的畏惧情绪,首先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:老师批评小朋友只是在批评小朋友这件事做得不对,但老师并不是不喜欢小朋友。就像爸爸妈妈有时也会批评小朋友,但是心里还是爱他的。不然,老师怎么会总是陪着你们玩呢!

这里面一个基本逻辑就是,需要让孩子把事情和人区分开,大人批评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人本身。

其次,我们要让他们知道犯错后该怎么办。可以让孩子问问老师,如果犯错了,我该怎么办?老师会告诉小朋友具体的方法,也会告诉小朋友他对犯错这件事的态度。通过与老师的这种沟通,孩子大致心里就有底了,从而也减少了对老师的畏惧感。当然,这种沟通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,也是培养孩子与权威人物对话的机会。

而这也给了我们父母一个启示,那就是要特别注意环境带给孩子的压力。有可能父母的一句话会让他感受到压力,也有可能是语气稍微重点他们就觉得焦虑,甚至居住环境的稍稍不适都有可能让他们大发怒火,所以在家庭中我们要注意营造一种温和、舒适的氛围,从而减少他们的压力源。

如果实在免不了要急躁一番,也要事后问问孩子:刚才你感觉到了什么?是不是有些害怕?害怕的时候,你心里是怎么想的?是不是觉得妈妈不喜欢你了?跟孩子解释自己的情绪:妈妈生气是因为比较担心你会受委屈,所以说话有点着急了。这是身体的接触(抱一抱、拍一拍)也是最好的安慰。

这里就需要父母们给自己设定一个界限:表达情绪可以,但是不能打骂、给孩子贴标签。因为高敏感孩子对打骂超级敏感,会在大脑内产生记忆存储。

 

在意输赢,害怕犯错

王宝非常喜欢玩牌,但是经常玩不起。比如,为了让自己赢,她经常要求掌控发牌权。只要她发牌,就会给自己发好牌,给其他人发差牌。我也不生气,跟她讲:你看,虽然我手里拿的是差牌,我不一定输啊!结果往往到最后,我快赢了,她马上又霸道总裁上线:你不能出这张牌!为什么?我反问。你就不能出,我是小队长。她经常拿权力压制人。有时,我们会在玩之前,跟她约定:如果不能遵守规则,那就不玩了。她要么大声反对,要么马上改变策略:那你得帮我一把。

为什么她如此在意输赢呢?为什么为了赢她会再三发展不合理策略呢?明明她赢了很多局,还坚持要赢得每一局呢?

跟别人相比,她学什么都费劲。学走路,比别人晚半年;学车也比别人晚半年。所以,她在外面很难赢别的小朋友。我们也会表扬她,但是频率不是那么高。她非常不喜欢父母表扬别的小朋友,看到别的小朋友很厉害,她往往很沮丧,也非常拒绝比拼。她每天最常问的问题是,妈妈,你觉得我今天表现怎么样?又或者她会向大人提要求:你给我点两个赞。

当我们把这些生活碎片拼凑起来,就会发现:孩子很需要成就感,但现实世界让他很难获得成就,正常的路径也很难让他取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进步。但事实上他是有进步的,只是他看不到自己的进步,父母也看不到。

除了难以获得成就感之外,父母为孩子树立的目标也会成为孩子沮丧的来源。比如,跟孩子说:你再努力下,就可以追上某某了!孩子听了当然会努力追赶某某,但追了一阵子发现根本追不上,这会让孩子非常沮丧,认为努力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,让他无法达到目标。

解决之道在于父母需要多看见孩子的进步,不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多对比,只对比孩子的现在和过去,对之加以肯定即可。同时要向孩子传达这样的理念:暂时的不成功只是提醒我们要调整,经过多次调整,我们是会取得成功的。

其次,当他们遇到困难而无法前进时,要陪伴他们度过艰难时光。多示范方法,可以将任务拆分,给孩子提供必要的脚手架要降低目标与预期。允许他们迈一小步,而不要盲目鼓励他们迈一大步,因为他们极有可能跨不了一大步。

比如,他们不会骑滑板骑得很快,那就先让他们把车灯骑亮,而不是让他们赶上别人的速度。

最后,父母要多展示自己的失败和不完美。比如,如果你非常不擅长做菜,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做一道新菜,可以在做菜前让孩子预测是否能成功。当你笨手笨脚失败了,也可以调侃下:我以为我能做成,想不到竟然做成了黑暗料理。

通过展示自己不擅长的领域,让孩子明白:第一次做,又是做自己不擅长的事,失败是很难避免的!接着,你可以再次尝试,这次你从各个方面做了调整,最后你终于取得了成功。你可以再次跟孩子说:你看,其实有些事情虽然不擅长,但是好好做,认真做,还是有可能做成的!

当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和自己一样会出错,看似强大的大人其实曾有过失败的经历,他们会对失败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在意,也就改变了在他们心目中失败的负面影响。

 

在学校和在家完全不是一个人

王宝在学校非常独立,能配合老师做任何事,从不需要老师特别纠正。可以自己睡觉、起床、穿衣服、吃饭,也非常遵守规则。但是,回到家变成小宝宝模式:饭要妈妈喂,大人一丁点没关注到她就发脾气。刷牙洗脸得全程陪伴,而且要求你和她节奏一致,甚至会威胁大人:你不陪我,我就不刷牙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
原因有两方面。第一是养育方式。我们觉得他们幼小脆弱敏感,对他们关注比较多,不仅有求必应,还主动给予。

还有一个原因是,他们的情绪反应比较激烈,比如一不关注他他就哭闹或者反复纠缠。这种哭闹会让大人失去耐心,从而妥协,失去原则。

养育方式和情绪反应特点使得他们出现两种看似分裂的行为表现:一方面乖巧懂事,一方面又顽劣乖张。

他们在幼儿园能乖巧懂事是囿于环境的逼迫,没人帮助、关注减少只能自立;而回到家,家人都围着他们,他们迅速切换行为模式。

我们应该随着他们的逐渐长大调整养育方式,要改变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式,少关注他们,让他们有独立成长的空间。当然,他们的适应能力没有那么强,所以不要期望他们一下适应这种养育方式的改变。最开始他们肯定非常不适应,会哭闹,但这恰恰是敏感给他们成长带来的必经的苦痛。父母可以在此时陪伴他们,不走开,但该坚守的原则也必须坚守。可以同情,但是不要妥协。

这个过程是为他们适应广阔世界做准备的,当他们适应了家庭内部不以他们为中心的环境后,对于家庭之外的场域里缺少关注也就有了一定的适应力。

当然,因为他们适应一种新的方式有困难,所以父母要注意节奏,步子不能迈得太大。同时,也不能太刻意。比如,如果你想让他独立做一件事,不要直接告诉他:你现在要自己做了,大人不帮忙。而要告诉他:我现在在忙什么事,抽不开身,你先自己做,做不好我再来帮忙。当他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完成后,要及时表扬:我就说嘛,你可以的,果然你真的完成了,真棒!

让孩子独立做一件事之前,也要仔细评估,他的能力是否到位,是否需要提供脚手架。

那么该如何跟这样的孩子相处呢?是不是敏感的父母更容易跟这样的孩子相处,不敏感的父母因为号不准脉而常常身处困境呢?

其实不然。敏感而情绪容易波动的父母会常常陷入纠结状态:一方面他们理解孩子,但另一方面又容易因为理解而进入情绪无法自拔的状态;而不敏感的父母常常会碰壁,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,或者索性让孩子独自面对困境。

不管是何种气质的父母,在和这样的孩子相处时,都会面临手足无措和体力不足的情况。要诀在于,父母不被情绪淹没,这样才能冷静面对。除了理解他们外,要懂得合理安排体力,又要让孩子充分耗电,让自己喘口气。同时,多学习,掌握养育这类孩子的诀窍。

而这段关系要想平衡,父母首先要成为主动的一方,主动推动这段关系往良性的方向发展。主动改善孩子的生存空间,减少环境带给他们的压力,少打压、多鼓励。、

 

作者 | 萌小果 

东南大学哲学硕士,曾在出版公司就职,爱好写作与阅读,愿与孩子共同成长。

转自公众号;童行书院

看着萌小果老师的这篇文章,跟我家孩子非常相似,所以转过来,让更多人看到受益,可以帮助更多高敏感孩子,帮助父母了解孩子,理解孩子。

育儿先育己,我们家长需要先成长,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,才能理解孩子。

 

推荐阅读: